广东如何抓住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关键“窗口期”,奋力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日前,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在广州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多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研究机构代表围绕加快推进我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交流发言,省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志作回应发言,各方面对面深入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
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攻关新技术
“广东是制造业强省,机器人的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但也面临新形势,亟须加快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提出,广东要争取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满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唐洪武建议,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及政府引导基金中设立专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成联合体,聚焦垂域大模型、具身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化、产业化转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能源、水利、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应用,赋能广东千行百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他建议要优化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强化投早投小金融布局,通过设立省级天使、成果转化、概念验证等专项基金,引导国有资本投早投小,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金、政策性资金、担保资金、保险资金,与银行信贷联动起来,优化科技信贷风险分担安排,护航人工智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贷支撑。
唐洪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
广东发展类脑智能产业具有先发优势
“广东通过前瞻性发展类脑智能研究与开发,具有先发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表示,类脑智能通过借鉴生物脑的感知认知行为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构建相关类脑智能算法、模型和系统,有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根本性突破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类脑智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对计算系统架构、智能芯片、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脑医学进行颠覆性创新。”张旭表示,新近出现的类脑智能处理器(BPU)为构建大规模类脑计算系统奠定了基础,未来类脑超级算力极可能超过人类大脑算力。张旭介绍,广东省智能院的类脑智能在算法模型、芯片设计、类脑智能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和开发进展,包括发布类脑算法“直觉神经网络”(INN)、“天琴芯”BPU和类脑晶圆芯片“天琴芯·海”为技术支撑的类脑智能计算系统等。
张旭建议,接下来,广东可以通过建设大型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改造现有超算中心、数据中心,发展类脑智能处理器或芯片、计算机,以及类脑智能传感器等举措,促进类脑智能产业发展。
张旭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苗伟:
建议设立专门“算力发展基金”
“广东虽然企业多、产业大,但在强大的计算中心和服务器方面还有差距,规模还不够大,算力分布比较分散。”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苗伟直言。他建议,广东算力建设要赶紧上规模、提比例,建议要设立专门的“算力发展基金”。
如何想办法盘活资源、搞好配合?苗伟建议,在粤港澳这个框架下,尝试让数据合规地流动起来用于训练人工智能,在广州、深圳、东莞联手建设超大型“行业信息资料库”,专门服务于人工智能学习训练,缓解人工智能训练“没米下锅”问题,并遵循“多样化的算力供给”建设原则,扩大算力生态开放。
此外,苗伟认为,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合力。“自主开发生态,不是一两家软硬件厂商就可以的,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进来。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已然调动,亟待建立相应的参与平台或机制。”苗伟建议,建立“粤港澳工业大数据共享平台”,把大家聚拢到一起,盘活数据这个新“金矿”。
苗伟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拓斯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
加快构建工业数据共享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拓斯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认为,当前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工业场景适配性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对精准性以及效率的要求,需要大量工业场景数据训练,数据采集与应用存在困难,算力成本高。
结合广东的制造业优势,吴丰礼建议,广东要构建工业数据共享生态。“由政府引导,构建面向工业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数据采集中心,打造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平台,打破制造业的数据孤岛。”
如何培育工业垂直大模型?吴丰礼建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针对制造业细分场景研发专用大模型,并建设公共算力服务平台,通过低成本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算力支持,降低企业研发门槛。
吴丰礼认为,与此同时要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加大政策资金引导。包括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典型应用场景推广;对采购并开放场景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企业给予适当支持,加速技术融合与产业升级,助力形成商业闭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技术成果高效转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吴丰礼
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
机器人产业应进一步开放场景降低创新风险
“广东省机器人产业须以场景开放降低创新风险,以人才流通激活民企动能。”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说,广东是国内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规模和数量居全国首位,但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时面临“硬核技术”自主创新有待强化、应用场景技术与需求有待精准对接、政府对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有待提升等诸多挑战。为此,孙志强建议,要通过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分级场景清单降低中小企业门槛,推动机器人在中高端领域部署,相关部门在“供需”两端提供优惠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企业科技人才的立法支撑,强化激励保障、健全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民企科技人才在国家战略人才体系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孙志强表示,在场景端,让技术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在人才端,破解民企留不住顶尖人才的困境。广东要将政策资源精准注入“自主创新攻坚处”与“场景人才结合点”,从而构建未来产业新高地。
孙志强
广州数据集团副总经理、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主任李学军:
着力突破AI垂直领域数据瓶颈
“我们需要重点突破AI在垂直领域的数据瓶颈。”广州数据集团副总经理、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主任李学军说,广东应探索“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建设跨境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试点,让数据更好支撑AI模型训练与场景落地。同时,依托广州智算运行服务等平台,打造“湾区算力枢纽”,整合算力资源,提高算力调度能力,为大湾区AI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降低AI研发门槛。
如何破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人才与资金瓶颈?李学军建议探索“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模式,并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算法开发、数据产品研发;优化人才配套,定向培养算力调度、模型训练等专业人才。同时,建立开发者生态激励计划,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据产品开发。
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李学军还建议争取将人工智能示范项目纳入有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在算力调度、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突破政策限制;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流通安全,定期开展AI伦理评估,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安全合规的发展土壤。
李学军
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田雪松:
希望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
“感谢广东对我们的支持,让云蝶科技这个广东省土生土长的企业,经过6年时间在大模型专业化、轻量化上做出了一些成果。”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田雪松希望,政府能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如设立针对企业的专项研发基金,或者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帮助企业借助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降融资成本。此外,希望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在场景拓展上,田雪松建议,希望搭建更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如组织行业展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应用。同时,期待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型央企、本地国企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友好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有力推动打造“人工智能+”的示范场景在政务治理、公共服务等易落地、易复制的领域进行赋能与升级,以AI技术赋能我省高质量发展。他还希望,可以对省科技创新条例中提到的“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进科技人才”予以保障支持,增强中小企业人才吸引力。
田雪松
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钜:
建议对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进行扶持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空间广阔,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6.48亿台。”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钜列出一组数据,称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十倍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大风口”,未来将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他表示,广东有大模型算力、算法、芯片、零部件等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相关的完整产业链条,广东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率先进入多家知名汽车工厂开展人形机器人实训,可以完成多种高重复性或危险性的任务。
他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单台成本较高,具有较强采购意愿的企业无法大规模采购,没有规模效应致使前期单台成本较高、售价高,无法形成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对此,张钜建议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对人形机器人最终应用场景落地进行精准扶持。
张钜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
希望加大力度培育高水平“AI产品经理”
“尽管AI技术快速发展,但在制造业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举例,比如“数据不出厂”,企业因数据安全顾虑难以将核心数据上云,导致云端算力难以直接赋能产线;“决策边端化”,工业场景依赖小模型实现高精度实时决策,但现有设备终端缺乏智能计算能力;“产品换型快”,工业品类迭代加速,传统小模型难以适应产线柔性化需求;“知识传承难”,老师傅的工艺经验难以数据化,制约标准化传承等。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徐晨认为,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赋能是较优路径。“大模型的优势是需求理解,小模型的优势是实时决策。”他认为,工业大模型最佳切入口在“机械图、电路图、电气图”的理解,通过图纸理解可以加速产品“产供销研服”。此外,徐晨还建议加大力度推进AI需求诊断,并设立技术中心,专项推动AI赋能工业场景归集、凝练方向。
目前,AI技术人才紧缺已成为共识,在制造业领域尤为凸显。为此,徐晨建议,以AI需求诊断和场景挖掘为目标,政府加大力度投入高水平“AI产品经理”的培育,联动高校、企业、院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培养培训。
徐晨
■政府回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
截至5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广东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人工智能+”广东方案,推出12条“干货”政策措施,着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通过凝聚各方力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今年1至5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12.47万套、416.98万套,同比增长33%与8.2%,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下一步,将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珠三角核心地市为重要支撑,粤东、粤西、粤北三大区域地市协同联动的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秦黎明:
建设智能制造装备测试验证平台
印发实施《广东省加快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行动方案》,2023年以来,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重点产业,组织了10场应用场景供需对接路演活动。支持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与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加强合作,利用国家平台优势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究依托省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建设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测试验证平台,助力提升国产装备技术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好匹配。
省教育厅副厅长邵允振:
广东超2.5万人在读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专业
近年来,省教育厅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作为我省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鼓励高校积极增设,仅2024—2025学年,全省就增加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点8个。目前,全省共有人工智能专业点54个、机器人工程专业点26个,在读本硕博超过2.5万人。省教育厅专门印发《本科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学院(河套学院),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现代产业学院,举办高校助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
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攻关专项
省科技厅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专项。持续加强研发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加强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的作用。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壮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战略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队伍,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支持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组织好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品牌。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
在专项资金安排上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予以倾斜,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放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拟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相关基金;支持壮大我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更好发挥融资担保作用,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落实好国家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方面的相关政策,鼓励各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按规定通过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方式采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品,加速产品的应用推广,打造良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生态。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谢忠保:
推动人工智能(含智能机器人)专业职称评审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人才招聘,纳为“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和“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开展人工智能(含智能机器人)专业职称评审;紧扣重点产业需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库运行员、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等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职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并开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职业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推动专业技术和技能两支人才队伍“提质增量”,助力我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
文字:南方+记者 姚瑶 李乾
摄影:南方+记者 张梓望
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正规线上配资-网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