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文/图
夏日的重庆,骄阳似火,持续40℃以上的高温伏旱炙烤着大地。然而,在铜梁区侣俸镇的玉米试验田里,“渝单901”玉米植株挺拔,沉甸甸的穗子籽粒饱满。近日,来自国内玉米行业的专家组深入铜梁、荣昌、武隆等试验示范基地,对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实施的“西南山区玉米绿色优质抗逆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优质玉米资源收集与品种试验示范”项目展开田间考察与鉴定。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作物研究所专家在田间考察玉米优质资源与试验示范品种长势。
当武隆区沧沟乡“渝单901”玉米百亩示范方籽粒平均亩产563.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9%;青贮玉米“渝单122”百亩示范片全株生物产量鲜重平均亩产4054公斤,较大面积对照品种增产15.13%的测产结果揭晓时,一场用科技破解西南山区玉米产业困局的“育种突围战”,正迎来关键成果检验——其中,青贮玉米新品种以“吨级干物质产量+优质饲用性能”,为重庆畜牧业饲料缺口开出“精准药方”。
供需缺口与科技突围
重庆,作为集大城市、大农村特征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玉米常年播种面积约650万亩,年产籽粒玉米250万吨左右,却面临年消费350万吨的刚性需求,超100万吨的缺口直接牵动着畜牧养殖与百姓肉蛋奶餐桌。“玉米是畜牧业饲料的‘绝对主力’,稳产保供关乎民生根本。”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华坦言。
西南山区玉米种植面临多重逆境:夏季极端高温频发,常致玉米授粉不良、减产甚至绝收;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等病虫害轮番侵袭,“啃噬”产量与品质;育种技术滞后,专用品种稀缺,山区分散养殖急需“粮饲兼用”的多面手品种……破解产业痛点,科技育种是出路。
种质创新与品种突破
在重庆市玉米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输入编号即可查询玉米材料的生物学特性、抗病、耐热指标等3万余条数据——这是重庆育种人构建的“抗逆基因宝库”。为填满这座“宝库”,科研团队从国内外引进1260份优质、抗病、抗逆种质资源,涵盖热带、亚热带等多生态型材料。在此基础上,建立“双精准平台”:联合搭建耐热、抗病资源精准鉴定平台2个,针对病害设“五圃抗病鉴定圃”,利用重庆夏季高温伏旱天然条件设置“耐高温鉴定平台”;创新春播夏播耐热指数技术体系,通过对比不同播期玉米的雄穗小穗数、花粉活力、雌穗吐丝率等指标,挖掘耐热基因资源,相关成果已获发明专利。更令人振奋的是,相关研究成果“玉米雄穗大小与耐热性的关系”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为全球高温地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高温下,雄穗散粉量、雌穗吐丝率是‘生死线’!”杨华蹲在试验田,拨开一株“渝单901”的雄穗解释,“我们筛选出‘高温下雄穗小穗数≥700个’阈值等关键指标,对870份材料‘过筛’,最终选出花期耐高温35℃材料25份、耐热DH系45份,其中6份表现超优,成为育种‘潜力股’。”
在种质创新基础上,渝单系列等品种在不同场景中各展所长。在铜梁试验田,“渝单901”“渝单59”“渝单821”“爱糯7号”等品种长势喜人;在武隆沧沟乡,青贮玉米“渝单122”以“吨级干物质产量+优质饲用性能”成为破解饲料缺口的“关键棋子”。
杨华介绍,“渝单122”堪称玉米界的“全能选手”:作籽粒玉米时,亩产753公斤、粗蛋白8.99%;变身青贮玉米后,干物质亩产突破1.2吨,整株粗蛋白含量达9.1%(远超行业平均7%~8%的水平)。更关键的是,其茎干品质优异,既扛得住重庆夏季的狂风暴雨,又能抵御大斑病、茎腐病侵袭,每亩可为养殖企业节省饲料成本超200元。
“以前青贮玉米要么产量低,要么抗病性差,一遇高温伏旱就‘烂窖’。”武隆区土地乡小岩村养牛大户熊孝奎带动180户农户种植300亩“渝单122”青贮玉米。他感慨道,“去年高温干物质亩产还稳定在1.2吨,青贮后饲料香气浓、适口性好,肉牛采食后日增重多了0.3公斤,出栏时间提前15天,带动全村户均增收1.2万元!”此外,多元品种覆盖全链条,精准填补缺口:“渝单59”籽粒容重754克/升,超国家一级优质玉米标准,高温下稳产性突出,国家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574.2公斤,较对照增产12.1%,已在西南多省区推广,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容重硬质黄金玉米;“爱糯7号”“科大糯4号”品质评分超86分,抗穗腐病、纹枯病能力强,鲜穗亩产超800公斤,因鲜食“甜糯担当”成市场抢手货。
落地推广与良法攻坚
“以前选种靠‘撞大运’,现在渝单系列品种直接送到家,还有技术员教咋种青贮!”大足区石马镇石门村种植户蒋文杰笑着说。他家流转200亩地,一半种籽粒玉米“渝单901”,一半种青贮玉米“渝单122”。“高温年景,‘渝单901’亩产500多公斤,‘渝单122’干物质亩产1吨多,卖给牧场每吨青贮料能多赚100元,一年下来多收5万元!”
这背后,是重庆构建的“科研+企业+农户”产业链: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种业企业、推广部门,在垫江、涪陵等地建百亩示范片;探索本土化制种,渝北大盛镇基地“渝青385”亩产300公斤,成本降低10%~20%,种子发芽率超95%。截至目前,重庆玉米新品种已在西南春玉米区、黄淮海区域推广108.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渝单122”推广超30万亩,累计生产优质青贮饲料干物质超36万吨,可满足10万头肉牛一年的青贮需求,直接带动畜牧业增效超1.2亿元。
育种“接力赛”仍在加速。在铜梁育种基地,6个育种群体长势正旺。专家组考察后评价:“群体组建目标清晰,链式杂交方法可靠,遗传变异丰富,为‘超级玉米’育种攒足后劲!”专家组一致认为,筛选出的10余份育种材料田间表现优异,部分耐高温干旱育种材料达国内领先水平;示范品种大面积生产性能好,增产显著,示范效果突出。
“新赛道”已经开启:用单倍体诱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加速种质创新,与企业合作推进生物育种应用。“我们要让更多抗逆、优质、高产的‘重庆种’,扎根西南山区,尤其是迭代青贮玉米品种,朝着‘干物质亩产1.5吨+粗蛋白10%’目标突破,筑牢粮仓根基!”杨华说。
未来,这场“育种突围战”还将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畜牧业健康发展注入更多“重庆力量”。
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正规线上配资-网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